学术动态
刘建江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刊发学术论文《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

来源: 时间:2021-07-14 点击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2021年6月24日第5版刊发了我院青年教师刘建江的学术论文《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该文立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阐释了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并对“纯粹意识”和“抽象类意识”进行了双重批判。

该文指出,在全部理性形而上学传统中,感性意味着外在性和受动性,意识意味着内在性和主动性,二者的范畴是不兼容的。但青年马克思认为,感性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主体性原则,不能仅被理解为外在的。意识也从一开始就与感性的物质交织在一起,是一种“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在“对纯粹意识”的批判部分,文中分析道,知识作为纯粹意识的唯一行动和唯一对象,通过外化和对外化的扬弃把对象消融于自身之中,使对象变成了一种虚无性,这种没有真实对象的纯粹意识也就是虚妄的了。青年马克思主张用感性意识对人的现实生活过程进行把握,而不是以范畴逻辑和范畴意识对其进行把握,因为感性意识则是与“现实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的直观。当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就意味着人可以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世界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本质。

在对“抽象类意识”的批判部分,文中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把类意识在感性层面上确定了下来,但他却对其进行了抽象化的理解,并撇开历史进程把“许多个人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理解为一种自然、既定的东西。对此,青年马克思指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对于感性直观具有前提性意义,人对类的直观是其在对象性活动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进行的,它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是人对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确证。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是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趋势和最新成就的学术窗口,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爱好者共同的学术阵地。

(图文:刘欣雨)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87557893(人事)、87544455(教务)、87557739(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