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我的专业我的国”系列之二:他们说“黄群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

来源: 时间:2025-05-19 点击量:


“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芯片教父”张汝京“量子追光者”薛其坤、“微纳院士”王阳元……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串起科技强国的璀璨星河。在刘兴花老师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不同专业的学子通过诗歌演绎情景访谈、微电影、课堂展示等多元形式,将学科发展脉络融入国家奋进征程,在历史回响与未来畅想中彰显青年担当。

硅光长歌:诗韵激荡中国“芯”火

 

“当第一束同步辐射光穿透硅片上的微雕芯片,在0.01微米的光层折射出七彩光谱,新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在1956年的晨日中启程……。”伴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来自集成2303班的同学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将观众带入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壮阔历程。作品从1956年新中国半导体事业起步讲起,以时间为轴,巧妙串联起从第一块晶体管到如今高端芯片国产化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奋斗史。

小组同学朗诵诗歌

 

航海之路:用生命灯塔照亮责任担当的航程

来自航海2301班的学生团队创作的微电影《航海之路》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水准,赢得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掌声。该微电影聚焦于我校杰出校友——已故航海英雄黄群先生的感人事迹。作为参与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的核心科学家,黄群在一次关键实验中,面对突发险情,为保护国家重要科研设备和同事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最终不幸牺牲,用生命诠释了一名航海人的责任与担当。该团队同学表示:“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黄群学长的英雄事迹,也更加理解了作为航海专业精神内核的责任与担当

微电影画面

 

机械史诗:三代匠人共铸强国筋骨

自机械(先电)2301班的同学则是匠心独运地将专业访谈与未来畅想相结合,打造出沉浸式访谈节目。学生记者先后对话三位行业标杆人物:新中国第一代八级车工杨建国,他手执游标卡尺,将“一毫米的执着”娓娓道来;让高铁能自动体检的校友唐晨博士以智能机床控制系统的研发经历,解密中国智造的进阶密码“蛟龙号”主设计师则用深潜器耐压舱的实物模型,讲述深海装备的攻坚之路。整个访谈用平实的语言还原了不同年代机械人的故事,台下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里,既了解了个人奋斗经历,也感受到中国机械工业从基础制造到高端智造的跨越。节目尾声通过科幻场景展现未来,展示了22世纪“概念车”,用微型核能驱动和AI控制的设计最终传递出“再先进的能源与智能技术,也需要机械结构作为支撑”的理念。正如主持人总结的,机械就像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的体现,通过巧妙设计不断推动着技术文明的进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机械始终是强国之基。


正在采访杨建国工程师

 

齿轮咬合的时代:胶片淬炼下的匠心星火

自机械(机器人)2302班的同学通过拍摄制作专题微电影,生动展现了两位杰出校友——初睿白与明天高级工程师(虚拟人物)的成长历程。影片通过黑白胶片质感还原了八十年代校园场景:穿着工装的初睿白在漏雨的实训车间反复调试机床精度,借着手电筒灯光研读《机械原理》笔记;戴着厚镜片的明天在锅炉房改造的实验室里记录实验数据,用算盘计算复杂参数。展现了他们在电力紧缺、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完成“五吨液压机改造”“齿轮传动系统优化”等攻关项目的奋斗故事。

微电影画面

此次“我的专业我的国”主题活动,以沉浸式、交互式的创新模式,架起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的认知桥梁。学生们在编演历史场景、设计未来蓝图的过程中,既触摸到专业发展背后一代代奋斗者的精神烙印,更深刻体悟到自身知识与国家需求的同频共振。当八级车工的老茧遇见AI工程师的代码,当实验室的晶圆照亮星辰大海的征途,新时代青年正在用专业话语书写最炽热的爱国誓言,让思政教育在科技报国的实践中绽放出蓬勃生命力。

 

文案 | 苏琬晴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