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院史故事】龚所定老师口述实录

来源: 时间:2021-12-30 点击量:


总策划:李小红 岳 奎

总指导:王明飞 王 茜  

策 划:涂诗嘉 刘晓炜 张会杰

拍 摄:涂诗嘉 刘晓炜 张会杰 刘欣雨

文 字:刘晓炜

剪 辑:涂诗嘉 刘晓炜 侯怡聪 刘欣雨

时 间:2021年11月14日下午14:30-17:00

地 点: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3室


龚所定,湖北襄阳人,大学本科学历,1938年5月生人,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6月在华中工学院参加工作,精通俄语与英语,1985年被评为副教授,多年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工作期间曾获得优秀党员、年度优秀个人以及校友奖教金“教职工孺子牛奖”等奖项,曾参与编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等书目。


1、能否讲一下您的求学之路,您又为何要从水电专业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呢?

答:我是湖北襄阳人,在襄阳和武汉上完了初中、高中,1956年初中毕业,由于学习优异被保送到武汉六中。1959年高中毕业后面临高考,“到底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当时每个同学都在做思想斗争,我也在纠结,到底是学文科还是学理工?有的人认为:“像你们都是学生干部,肯定是学文的料子。”当时我就想要学理工,所以我填的志愿都是理工大学: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其中华工是第四志愿。那么,理工大学学什么呢?科学技术发展这方面的专业都可以,所以当时填了好多专业,华工填报的就是水电系。因为当时看到报纸上宣传“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当时华工水电系有三个专业:一是水轮机机械发电、二是电力运送、三是水电厂,我选了水电厂专业。

我的大学生涯是从1959年8月开始,因为是学生骨干,所以提前到校开展迎新工作。一直到1960年6月,学校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的质量,所以华中工学院党委决定从学生骨干中抽调一部分人扩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来到了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当时党委要求我到这里来以后,我很快就服从了安排。因为当时考虑到“要听党的话,党要我干啥,我就干啥!党委把我抽调出来,也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当时入党的时候就讲,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所以在这样情况下,我无条件来到了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从1960年到我退休,一干就是38年。

2、龚老师,您是60年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去的,那1953年学校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之后的这部分历史您了解吗?

答:我们学校是1952年底建校,建校后最初先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当时有三个教研室,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直到1960年人员还不多,大概是三十到四十个人左右,每个教研室规模比较小,也就十几个人,主要承担全院(华中工学院)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我来到这里上的第一堂课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讲讲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教室一两百人。当时除了三个教研室以外还有一个资料室,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后来发生了多次变迁,1975年“马列主义教研室”又改为“政治理论课部”,还是保持三个教研室和一个资料室,并且在1976年招收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班”,这是全国工农兵最后一次招生。到1982年学校又把“政治理论课部”改为“社会科学系”,并且在1987年招收了一个本科班,后来又增设了一个“国际关系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因为,1975年以后的三个教研室不再是科社教研室,而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教研室,所以1982年改为“社会科学系”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党史教研室”和一个“国际关系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大概是在1986年、1987年左右“社会科学系”又改为“政治教育系”,并招收本科师资班。我看学校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时讲我们1990年才成立“政治教育系”,实际上从1986年开始就叫“政治教育系”,到1994年或者1995年左右,“政治教育系”又为“政法系”,也就是“政治法律系”,改名是因为增加了一个“法律教研室”。同时为了与“政法系”相适应,开始招收法律班,直到1998年我退休的时候还是叫“政法系”。1998年以后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从1952年建校到1975年,这个马列主义教研室的直属领导是党委宣传部,有部长经常到马列主义教研室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直到1975年以后改为由学校领导。

3、那像您这样的青年大学生骨干,来到马院教学之前是否需要培训考核?

答:教学之前是需要考核和培训的,最初是安排老教师“老带新”,一段时间以后就进行笔试和面试考核。当时“政治经济教研室”有三位老师,我考得最好。

4、龚老师,您后来为什么想着要去党校呢,是学校要求的吗?

答: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进修,有的人到人民大学,有得人到省委党校,还有人考研究生,但是当时考研究生比现在要困难得多,一个学校只分配一个或者两个名额。

5、您是进修了多久之后才回来教学的?

答:我第一次进修是1960年10月份左右,在省委党校上了一段时间课后,被安排下到农村检查工作,实行政策兑现,半年多后回到党校,又学了几个月,大概在1962年2月份结业。第二次进修是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再次去省委党校进修,学习半年多时间,进修期间专门读经典著作。第三次进修是1980年从党校回来以后,由教育部委托我们学校组织承办的全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师培训班,由我和另外一个老师负责,培训班历时三个月时间,请武汉市知名教授包括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等其他学校的知名教师上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龚老师,请问1986年为什么要增设法律教研室,这跟学校政策有关系吗?

答: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学过法律的老师,而且当时法律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所以他提出建议要成立一个教研室,把学校里面分在其他部门的学法律的老师集中到“法律教研室”。增设“法律教研室”主要是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我们有师资、有基础,所以“法律教研室”就成立了。

7、那这个具体的社会形势指什么?

答:当时的社会形势、经济界等,法律方面的问题比较多,社会需求量大,所以教师根据对当时情况的调查,认为学校应该培养法律方面的人才。同学们将来可以到企业里面去为企业服务等等,所以法律教研室就这样成立了。

8、龚老师,您知道为什么咱们学院在1992年的时候改名为“政治教育系”吗?

答:教师们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分析,比如社会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同时哲学也需要深入研究。所以管理学、哲学相关老师就提出要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和“哲学研究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把哲学的师资和学生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了“哲学研究所”;把管理学师资从“革命史”里面分出去,单独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具体有没有经过“系”这个步骤我不清楚,现在就是公共管理学院。那么,剩下来的师资力量基本上就是从事政治理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以就叫做“政治教育系”。

9、1994年为什么又改成了政治与法律系呢?

答:因为之前增设的“法律教研室”,他们要进行招生,以“政治科学系”的名义难以将法律包括进去,所以为了更加准确一点就叫做“政治与法律系”。

10、龚老师,您这么多年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能不能说一下您有哪些教学成果?

答:我的教学成果主要是完成公共教学课,而且我们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是科研,我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在教学、组织教学,科研,编写教材,组织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了一些贡献,同时还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教育改革。比如,原本“政治经济学”课程都是用自己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又编写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材,我是主编之一。后来,教育部要求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我们也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编写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编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材,同时为了开设“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课程,又编写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教材。最后在我退休的前两年,还编写了《新编政治经济学》,后来用于教学,教材编写后一般可以用1到2年。另外,在1993年或1994年,湖北省召开“全国经济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会议,会后,我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主编了一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并在全国发行。

11、龚老师,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什么评价?

答:关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期间,我先后获得了先进工作者多次,优秀党员多次,同时还在1995年左右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孺子牛奖”,获得奖金800元。这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次,全校大概十人左右,我们学院就只有我一个。

12、龚老师,您能不能谈一下您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答:我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1979年,我在东三楼上课,教务处处长和其他几位老师听我的课,但当时我并不知情,后来我也感觉自己当时讲的比较好,例如,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方面用英语来讲,写板书对比起来效果更好,同学们听的也很认真。事后经过若干天,教务处将我和另外一个老师作为教学质量比较好的优秀老师,在全校发公告表扬。随着时间推移和教学经验的丰富,我认为要提高听课的效果,讲课就不能空喊理论,应该有血有肉。所以我在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讲到人民公社与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后对比时,用非常生动的材料来说明,如凤阳县“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改革开放以后的凤阳县“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再比如过去搞人民公社,形容出工效率很低“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赶人。”“出工听哨响,干活问队长”。

13、龚老师,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明年就是学院的15年院庆了,您对学院的变化有什么感想?

答:我对学院发展是持有乐观态度的。我感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之前“马列主义教研室”、“社科系”、“政治教育系”相比有很大的变化。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年轻化,我们那时候的教师都是1960年代的人,年纪普遍比较大,在身体、活力都不及现在的教师。看到现在有生气、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我是非常高兴的。我坚信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把我们学院的建设成为一流学院,把我们课程建设成为一流课程。虽然过去老一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毕竟时代在发展变化,你们还是大有可为的。

14、龚老师,咱们学校马上就要迎来70周年校庆了,您在咱们学校生活工作了63年,请问您有什么想对学校说的话吗?

答:明年是建校70年周年,而我在学校里待了63年,亲眼目睹了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变化和发展。1952年刚建校时,青年园所在地是一个荒凉的公共汽车站。学校规模增加,比合并学校以前更大了,原本学校从东边到西边一公里,合并后至少增加了半公里。编制和学科设置发生变化,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华中工学院只有十几个系,而且都比较小,像水利电力系就只有三个专业,一个年级100人左右,整个系加起来不足一千人,而且当时华中工学院只有理工科没有文科。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有39个学院和其他科研机构、研究所等,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艺术学等18个大学科门类,10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位点,44个博士学位点,还有39个博士后的科研流动站,学校教师3600余人。所以从学校面积、学科设置、学院建设等都有长足发展,当然,还得归功于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和教育方针,也是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特别要提到我们老党委书记和院长朱九思,他为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老院长朱九思,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几点:一是他看得远学校将来发展不只看眼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他就认识到学校将来肯定要发展,于是70年代初就在全国广招人才,当时陆陆续续调进了很多教授老师,还有大量学校过去毕业生。此外,大量解决了当时学校教师两地分居的问题,比如说,我跟我老伴在1966年结婚,当时她在北京工作了8年,就是在朱九思的领导之下,1972年调回来了。二是抓得细比如有次他在外地出差,开会的时候发现在学校有一颗树栽的不恰当,打电话回来,要求苗圃把这棵树移走。我们学校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样一个森林大学的美称,就是因为朱九思,在他的领导下大量种树,这是他的功劳。三是比较亲民。我同他就接触过几次,每一次他跟我谈话都是比较平等的关系,比如我爱人生病后,然后朱九思的夫人也病了,我们都住在人民医院,因为我们去看过他爱人一次,结果朱九思也反过来,跑到我们这个病房来看我爱人,还提了两瓶可口可乐。

15、龚老师,您能不能说一下您这60多年的党员历程?

答:回首在党的62年历程,我深有感触,我是在党的培养下健康地成长,从一个穷孩子变成一个大学教师,并能够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开始上学,我对党就有一种朴素的感情,为什么呢?解放前我们家是城市贫民,吃不饱、穿不暖,经常吃野菜充饥。在我12岁的时候,我哥哥14岁,我们走几十里山路砍柴,因为那个时候年纪比较小,最多也就能挑十几二十斤柴,有时候没饭吃,到处挖树根当柴烧,当时很多小朋友都看在眼里面。等我解放初上小学的时候,我到教务处报名,然后很多学生都跑进教务处,说“他家里很穷,他家里很穷”,马上教务处主任就免费把书发到我手上,我是这样进的学校。所以我应该是从那时就产生了一种思想,就是说,共产党确实是为穷人的,所以就生成了对党的朴素感情,这也注定了我以后不断的要求进步,最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我是在1958年12月18号入党,由于我在高中时担任学校团总支的组织委员,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为团组织建设工作做过大量的工作;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比如,去硫酸生产的试验场工作;我们还组织了理发小组,每天在食堂门口为学生理发,只收取5分钱的成本费,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包括后来到农村也带着理发工具,我们当时都是勤工俭学攒学费。进入大学以后,我担任过电力系团总支书记和系文化部长,在系党支部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党组织的任务。比如建校不久学校组织全体学生修汉丹铁路,主要是挖路基、挑土方,我担任学校第5连队的连长,带领我们连队全体学生挖掘路基,完成挑土、挖土任务,被评为我们学校的红五连,还出席了省文教司修汉丹铁路庆功大会,被记功一次。1960年6月,党委抽调我进入马列主义教研室,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都能够较好的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我曾先后讲过《政治经济学》、《哲学》、《股份制经济学》以及《邓小平理论》四门课,还有上面我讲到的一些成就,这里就不赘述了。

16、龚老师,您有什么想对我们青年学生说的话?

答: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就说明,中国的希望还是落在青年的身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你们青年人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我希望我院的青年学子要听党的话,刻苦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肩负起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87557893(人事)、87544455(教务)、87557739(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