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院史故事】杨一平老师口述实录

来源: 时间:2021-06-22 点击量:


总策划:李小红 岳  奎

指  导:王明飞 白  萍

导  演:梁  红 马鹏鹏

摄  像:王健林

笔  录:汪  悦

时  间:2021年05月08日 上午 09:00

 地  点:东七楼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 

 

杨一平,马克思主义学院荣休副教授。1988年成为华中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兼职教师,讲授《大学生思想行为导论》课,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最早的五位元老级教师之一。1994年正式调入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任教,主讲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咨询与辅导实务》等。曾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2015年从马克思主义学院荣退。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杨一平老师自创了一种“主-客-主”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三种教学文本的创建,注重事、理、情之间的转换,努力成为一名讲故事的“高手”。其中,发展性教学文本的创建注重案例的选择(事),共识性教学文本的创建注重对案例内涵的挖掘(理),动态性教学文本的创建注重心与心的交流(情)。


梁  红:杨老师,请您回忆一下88年您在德育教研室兼职老师的那一段经历。

杨一平:我从1985年调入华中工学院化学系以后,88年的时候,德育教研室要面向学生开课。当时没有专职教师,就在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当中来招聘,就是看看哪些人愿意来上课,我当时就报名去上课。我记得我当时上了二个大班,一个大班动力系的,是上了动力系的课,动力系88级。我自己本来是一个大班,后来霍慧娴老师她本来也有一个大班,但是霍老师太忙了,所以她后来就说让我帮她上,所以上二个大班,当时那个课程就叫《大学生思想行为导论》。这课上下来学生反映还可以,印象很深的是96年我跟陈海春他们一起到大亚湾核电站去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时候,当时动力系的一个小女孩叫欧阳中华,就在那里表现得非常棒,结果我们叫她来访谈的时候,她一眼就认出我来,她说老师你教了我们《大学生思想行为导论》,我说看来那个课还管点用,她还记得老师是哪一个。所以后来88年之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就没有再上课了。一直到1994年,我就正式调入当时德育教研室,成为一名专职教师。

那个阶段刚才说了备课,除了我们聊天以外我想起来了,那个时候做事做得最多的是泡图书馆,写卡片,因为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网上查资料,全部是翻书,人大复印资料,然后我那个时候卡片我记得都那么厚一摞,陈海春也做我也做,我们就在那抄,就是很多东西好的就往卡片上弄。那个时候备课好像是这种方式,一个是大家在底下探讨,再一个就是去看很多东西,把自己脑袋里面多装一些东西。

然后也是在那个阶段,教研室慢慢聚焦大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概念。然后所以成立了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校也同意就是说成立这样一个叫机构吧,但是跟德育教研室是重叠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课程的建设上面也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是94年往后走,一直到99年,我们并入人文学院,课程的名字也是由《思想品德修养》改成……《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改成《思想道德修养》。这是99年过来之后。然后是05方案,05方案出来之后,新教材出来。07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过来采访,好像是关于新教材的使用的那种情况。当时我们我们系很多老师都参加了座谈,后来采访的情况也在就在焦点访谈播出了,反响还行。然后是06年申报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具体的那种过程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但是有一点肯定是教研室全体同志的努力才获得了成功。再往后面就是加了法律基础之后,我的印象很深,很辛苦,法律的东西都要自己学,然后收集很多资料什么的,慢慢也是搞了几轮之后才慢慢理顺。这是后来就是一直到政教系,马院,就成立马院。但是我们的课程基本上好像就这样,基本上定型了。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是这两块东西合在一起在搞,这样一直做到退休。

梁  红:我记得2012年您好像是在12级的学生当中开始的,尝试用分小组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上课。

杨一平:是退休前倒数第三年吧,当时想的是一个全员互动。因为课堂上原来讲课的话总是积极的学生永远积极,不积极的学生永远不积极。然后大课堂的话,这样影响面还是有限的。后来我就想怎么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所以我就想了这个办法,得亏那些研究生帮我当助教,不然把我累死。

但是效果的话的确是不错的,因为学生都动起来了。有时候我印象很深,下午一二节的课,三四节要是没课的话,那些小孩下了课不走的,全部在教室里面分成小组都在讨论自己这个小组要去干什么。

有一次我去跟同济的小孩上课,早上,那个临床8年的,我走到走廊上,我就看到他们在走廊上一群人站在那里,我问他们干什么?他们说我们在朗诵一首诗献给母亲的诗,我们今天展示的时候要朗诵,还有哪一句是男生,哪一句是女生,小孩特别认真。这个效果的话,跟原来比起来我觉得是的确还是比较有成效的。每个学生在里面都得到锻炼,他们自己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你比如说采访,整理素材,最后我要求他们都是5分钟展示。他们说那么多材料,我说那你学会压缩,后来怎么选择,怎么有重点,怎么很形象地表达出来,但是小孩的那种创造力,那也了得,那些研究生当助教的看的时候,华工的学生了得,大一的小孩就那么有创造力,他们会想出很多招来。

最后一次我记得是韩德才做督导,听课刚好遇到是人生十大理想,计算机系小孩上去,我的理想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喔下面的学生,使劲鼓掌,使劲鼓掌,韩德才说这个才叫思修课,把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小孩特别可爱,我说每个人只许说一句你的理想,因为人太多了,时间有限,互动的话的确是效果比较好,但是这个不能推广,工作量太大。我当时跟洪老师说了,我说你要推广的话,别人会把我骂死。

梁  红:但是我觉得您的勇气确实是非常可嘉,为什么?因为您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授式的教学的一位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了那个时候是吧?您还有这样一种勇气来创新自己的这样的一个教学法。

杨一平:就想试一下,因为你教了一辈子这个课,然后总是积极的学生积极,不积极的学生不积极,好像就蛮遗憾的。这样的话自己心里就好像觉得这个事能做的都做了,然后心里也没什么遗憾。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