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梁红:小作业带动大课堂(互动教学)

来源:新闻资讯 时间:2013-10-12 点击量: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历来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久经“考验”的大学生,他们固有的对于文科类课程(尤其是政治课)“应付考试”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而占总成绩70%以上的期末闭卷考试强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模式:死记硬背,为学分而学;知行脱节,为应试而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实践水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巧妙地运用考试的“指挥棒”效应,制定恰当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对教育效果实行全面评价。

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培养特点,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新的考核方式方案中,打破了原有的要求教师根据预设的理论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方式,提高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把师生双方的关注点由“结果”转向“过程”,布置占总成绩70%比例的课堂内外小作业,把课堂表现和课内外作业质量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小作业的内涵

根据大学生学习方式所具有的“任务导向”特点,第一次课,教师除了介绍课程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外,都会提及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设计出的两类平时作业:第一类:课堂提问、讨论、课堂测试的思考;第二类: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记录和思考。

其中随堂作业包括生均五至六次小作业(“二十问法”、“他人眼中的我”、“理想的人际交往情境” 、“个人发展规划”等),课外实践作业内容如下:

实践主题

实践内容

实践成果

讲述大学生的故事

采访一位在校大学生(大二以上)或大学毕业生,详细了解其大学经历及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报告应包括采访时间及地点、被采访对象基本情况、采访内容、采访感受

亲子对话

父母恩情债

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感激、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规划等

与父母通信的有关文字材料以及本人的感受(书面材料)(调查大学生生活费、父母生活费、毕业生收入情况)

我的室友

对所在寝室每一位成员的主要特征进行写实性描述

书面观察报告,要求尽量发现室友的优点、闪光点

校园道德风景线

对身边的不道德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列举现象,对其中某种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身边的法律问题

对身边的法律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收集案例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组织小组或班级辩论赛或知识竞赛

了解法律赋予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及怎样更好地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课外实践作业由以上六个方面组成,各任课教师根据各自授课特色择取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指导。

二、“小作业”实施过程及效果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不仅需要“知道”,还需要“体道”,使“道”内在化,成为个体的“德”,在“外在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习惯性“行为”过程中,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提供具有促进发展意义的新经验并使之转化为学习者个人自身的体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选择、认同、反思、顿悟而后成行。

(一)通过小作业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础课》中的小作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探索自我、表达自我的途径和方法,在提高他们理性分析能力的同时,通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全面,知识结构更优化。

如第一讲绪论中的小作业,如同一颗颗珍珠,穿在“适应人生新阶段”这根主线上:第一次课在课堂上进行了“二十问法”测试,用七分钟写出二十个“我是谁”,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作业,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完成得非常认真,七分钟时间到了之后,停笔统计,教师课堂分析“二十问法”测试对了解自身自我意识水平的意义,并提示学生如何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及不足之处,要求课后分析优缺点、现实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在自己写出的答案中所占的比例。第二次课课堂上完成“自制名片”,分别画出自己最喜爱、最讨厌的三样东西或事情,课后要求从父母、老师、朋友三个角度描述“他人眼中的我”。课后还布置了在国庆放假期间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采访并完成采访记录的作业,第三次课上课时听完同学们的采访发言,对“如何度过自己大学生活”帮助、启发最大的采访和发言内容写感想。通过绪论的学习和课堂内外小作业的思考和交流过程,逐步实现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教学目标。

在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中,撰写课程小论文也是考核重点之一。课程小论文的选题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主题,围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术道德,提高学生阅读文献、搜集资料、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完成小作业和小论文的过程中,人文素养得以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平时学习不重要、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二)通过完成课内、课外小作业实现知行结合。

有学者提出:“虚拟道德情境不含有真实的道德冲突,也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解决“应然”与“实然”的脱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从道德认知上提升,同时布置课外实践小作业,引领学生用心去体验世界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提高自己的选择、判断能力。

1、通过完成课外实践活动小作业实现知行结合。

入学之初,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都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其中最常见的困扰往往来自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与自我定位。由此而引发的心理失衡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不仅会影响入学适应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会为其后一阶段的发展埋下隐患。为此,教师为进校一月左右的大学新生设计了一次题为“我的室友”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对所在寝室其他成员的主要特征逐个进行写实性描述的方式考评观察者本人的人际认知能力。具体要求:此项活动的参加者应在多角度观察每一位室友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详尽的书面观察报告,该报告可以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完成。同学们对这项作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以转换视角、全面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从而见贤思齐、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教师还布置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成果报告等课外实践活动作业,“社会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大学生生活费用、大学毕业生收入水平、我们身边的不道德现象、校园内的法律关系等,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活跃了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小作业均要求独立完成且无标准答案,为他们自主参与道德活动留下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2、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内外小作业实现知行结合。

在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从教师那里“复制”一套价值评价标准的做法失去了往日的效力。“对于在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遭遇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人生的探索不仅不会因为困惑的增多而放慢脚步,反而会因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变得更加急迫”

为创设价值选择的真实情境,教师在价值观的讲授中增加了“价值辨认”的内容。“价值辨认”分两步进行:(1)教师在课内设置价值辨认的具体情境,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价值辨认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2)通过课外作业将价值辨认延伸至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课堂上,教师选择了一个受到学生普遍关注的“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作为课内价值辨认的对象,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列出大学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人际冲突,然后请同学们列举自己或他人常用的各种处理方式,接下来便由师生共同对这些处理方式逐一进行评价(分析每一种方式的利弊),并在各种方式所具有的价值之间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利最大弊最小的处理方式。随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次“关于××的价值辨认”的课外作业。具体要求为:从当前的大学生活中选择一个与个人发展关系密切,但在认识上又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作为价值辨认的对象;依照课内讲授的基本思路对其进行价值辨认,在说明理由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将选择结果付诸实施。从完成的课外作业来看,一个百人左右的大班竟然选择了60多个各不相同的辨认对象——从“入党动机”、“新生逃课”、“推销自己”、“开卷考试”、“大学生谈恋爱”到“玩电脑游戏”和“如何对待贫困”,几乎涉及大学生活的所有领域。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对某些事物产生认同后,他们会坚决支持、参与;但如果不能从逻辑上被他们接受,表面的认同只会造成“阳奉阴违”的后果。因此引导学生自己来“辨认”,来“推导”,自己得出结论,其效果无疑比把结论直接呈现给他们好得多。

“知之深则行之至”,正是通过体验得来的独立、深入思考,它们促使大学生开始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开始切实完成知与行的统一,从思想与行动上逐步完成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

(三)通过课内、课外小作业实现多元互动

互动包括教师作为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班级授课制是大学课堂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模糊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班级授课制又多采取秧田式座位排列,这种座位排列方式非常封闭,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了现有的大学课堂互动单一化倾向,甚至由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反馈大大缺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相融难以实现。通过课内、课外小作业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实现多元互动。

抽查小作业等方式增加了考核途径,并把课堂延伸到了50分钟之外。通过作业本在师生间的“特快专递”而弥补大课堂的不足,抽查小作业既代替点名查了考勤,又起到了师生一对一个别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并且,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获得了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启发。从反馈周期来看,布置小作业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期末批阅学生课程论文,从中可以获得大量反映学生思想的信息,但因周期太长,很难有机会给学生答复,学生所得到的也就是一个分数。而作业抽查的收发周期为一周,能快速有效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小作业还有持续性这一特色,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学生如果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课后通过主动交作业这个途径得到老师的帮助。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方法运用得当,一次次不起眼的“小作业”也可以带动一百多人的“大课堂”。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