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岳奎教授参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

来源: 时间:2022-11-26 点击量:

       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性阐释,增进专家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于11月24日主办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多名学者作主旨发言。



         研讨会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段妍主持。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建华以“在动态过程中把握两个结合的复杂动态逻辑”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把握两个结合,第一,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群众路线、组织原则等。第二,要注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渐进性与复杂性。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实践推进、渐策回归的过程。第四,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围绕“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故事”作了主旨发言。他认为,作为学者要开展具体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抓住突出的原则问题。学术研究就是要讲清楚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之间的关系。以学术讲政治,要讲清楚真理和谬误、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让党员和干部在教育中获得启迪,理解党的奋斗历程、心路历程。要从跌宕起伏和有始有终两个重要维度观察发展历程。学者们要坚持理论自信,强调使命担当,注重自我革命。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海青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结合二十大的文本分析”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第一在于使命伦理的价值承担,这种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底色、价值力量和价值密码。第二在于把握规律的历史主动,“五个必由之路”是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第三在于综合创新的理论自觉,要坚持学习运用、学习借鉴、学习总结。第四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思维,从认识论、群众观、方法论、价值观四个方面阐释党的实践思维。第五在于自我革命的主体锻造,打铁还需自身硬。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唐皇凤以“如何来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抓住“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属于现代国家的范畴,具有文明深厚、人口规模巨大、强调均衡这三大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公有制、共同富裕目标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耿化敏围绕“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建构的问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优建强要从三个背景出发。把握核心概念,掌握什么是学科和知识体系。把握研究对象,明确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一体两轴五翼的学科知识体系。把握研究内容,深化中共党史党建历史本源的研究,搞清楚理论基础的问题,厘清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容,以原创性原理、独有的研究范式以及系统集成的语言表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知识图谱,建成包括课程体系、理论体系、叙事体系在内的学科知识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汤志华教授围绕“如何理解十年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里程碑意义”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十年伟大变革中,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坚守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深化。十年伟大变革在实践上成功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年伟大变革用发展的成就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活力,回应了苏联解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保留的怀疑。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沈成飞围绕“中国共产党坚持自信自立”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坚定自信自立,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性和合作斗争意识,使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不同模式,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践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坚持自信自立对于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以来坚持自信自立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把民族复兴责任放在个人的基点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教授韦磊围绕“两个行的三个逻辑”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的内涵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引;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都在于现实的人,后者的逻辑起点是中华民族;从实践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人类实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实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前发展,最终要回到现实中的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丁晓强作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为题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精神状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的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正是对精神状态作出的具体要求,其中“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是时代精神。要做到精神状态的饱满,就必须做到三个务必,敢于斗争,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岳奎围绕“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联系也有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以马克思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在支撑的独特性,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孙成武教授作最后总结。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