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高校青年工作研究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共同承办的“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各大高校的优秀社科青年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处、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负责人,以及湖北省社科类社会组织代表120余人参加会议。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陈立、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安向荣、陈昀和我校党委书记李元元院士、许晓东副校长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书记李元元院士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及我院的概况。他指出,积极响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把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阐释好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自觉肩负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喻立平代表湖北省社科联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和总结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思想,要深入学习贯彻,坚持创新驱动。他表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有用人才;要推动和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化机制化发展;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指导,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助力青年社科人才培养。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为大会致辞。他强调,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要学深悟透,学以致用。同时,他希望广大社科青年学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学者,坚守学术立场,热爱学术研究,做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问。

学术交流环节,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学术报告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安向荣主持。
韩庆祥作题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展”的主旨报告,从六个方面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行了总体性的阐释。一是用根本问题解释百年奋斗,二是用百年奋斗支撑重大成就,三是用重大成就确证历史意义,四是从历史意义提升历史经验,五是以成就贡献支撑两个确立,六是用两个确立确保强国复兴。他强调,要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学通弄懂《决议》,必须首先明确“党是社么,党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辛向阳作题为“十条历史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十九届六中全会重大论断解析”的主旨报告,论述了十条历史经验的“四个揭示”和深刻把握十条历史经验的“四个明确”。“四个揭示”是指十条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以及党拥抱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四个明确”是指要明确这十条历史经验凝结着1945年和1981年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凝结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邃的历史思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结晶,是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正确认识。

欧阳康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展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主旨报告,全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突出表现、演进逻辑及其伟大成就。他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彰显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主要表现在确立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着力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个方面。他强调,要自觉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以复杂性思维看世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加速民族复兴。

恳谈会上,社科类社会组织代表就志愿服务和文化实践的探索作主题分享,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昀主持会议。
湖北省双创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周来旺介绍了基金会的发展宗旨及基金会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并总结概括了“六个一起转”的工作方法。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会长严昌筠从志愿服务组织的概念、起源、价值和意义出发,介绍了湖北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其文化实践的探索。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思哲介绍了武汉疫情期间,心理学会向省委提交建议、为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和给全国政协上交提案的实践探索。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应红介绍了其党支部建设和“五进活动”的基本情况,并从“一个使命”“两个原则”“三级服务”“四库建设”和“五进行动”五个方面展望了2022年的工作规划。
他们表示,社会组织将会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任重而道远,热切期盼优秀社科人才投身到社会组织建设和志愿公益服务中。

分组讨论环节,参会人员分成三组,分别围绕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三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小组成员湖北经济学院刘迅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阐述了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关系的认识和体会。第二小组成员湖北文理学院朱运海就乡村振兴这一热点问题展开发言,指出要立足于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小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李华君就传统元素在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融合表达展开论述。

28日上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学习沙龙召开,我院院长岳奎教授主持并组织小组代表发言。

武汉大学简繁指出,要防止结合的僵硬化、空泛化和标签化,要立足于为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强国服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贵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文本语言向学术语言、生活语言的转换,在服务社会中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指出,要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不仅要遵循文化发展与融合的基本规律,还要通过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三峡大学张晓燕提出“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产品设计、推动中国形象IP打造、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四条融合建议。长江大学李臣详细梳理了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魅力和功能,对中国武术如何进行国际传播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湖北医药学院江世英表示,将会在科研、教学、企业服务和民主党派建设等方面思考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管理理念的结合。
最后,喻立平书记致闭幕词,他向所有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对于如何深化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如何推动青年社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均具有长远意义。他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要秉持学习、借鉴和超越的态度,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双创”,实现文化融通,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呼吁广大青年社科学者博观约取,履践致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服务社会、深入群众中升华人生境界,做到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