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第25期“马语者”悦读会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22-11-03 点击量:

       11月1日晚7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于东七楼202资料室举办第25期“马语者”悦读会。我院龚世豪老师就《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一书进行导读,近40名研究生参与本次活动。



  阅读会开始前,龚世豪老师用一段视频引入话题,随后从三方面入手对《雾月十八日》展开讲解。

  首先,龚世豪老师对马克思撰写《雾月十八日》的历史背景以及该书概况进行简要介绍。他表示,该书生动描述了从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到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局势、条件与政变经过,并对这一时期法国阶级斗争历史经验作出了深刻总结。


26258


       随后,龚世豪老师对《雾月十八日》的早期版本与传播情况作简要概述,并对书籍的主要结构与各章内容进行梳理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把握全书脉络。龚老师提到,《雾月十八日》所采用的叙事模式或可类比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纪事本末体,阶级和政党斗争的多次交锋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明线。马克思将这段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二月时期、共和国成立和制宪国民议会时期、立宪共和国和立法国民议会时期。在书中,马克思将自身所处时代的革命形势同1789年法国大革命进行对比,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是沿着上升的路径进行,而从“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这一时期则是随着阶级革命性的倒退逐步下行。龚老师表示,虽然马克思在书中将党派和阶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对应,但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机械地将党派与阶级基础直接理解为等同关系。


21D7D


最后,龚世豪老师分享了阅读《雾月十八日》这一经典著作的若干心得,包括史学贡献以及在方法论方面的启迪等等。他表示,相较于《资本论》而言,《雾月十八日》采用了更加微观的叙事视角,同时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科学的、现实的历史叙述方法。马克思在文本中从事件本身出发,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历史与政治观念的互动,批判了利益与政治事实的互构,探析了阶级与政治逻辑的互释,解释了隐匿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的模范样本。龚老师表示,历史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知人论世,在于如何利用个案关照历史脉络,如何通过小人物折射出时代背景。他认为同学们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也应该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客观分析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他还提到“学术研究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在反思和追问中探寻真理。


195F6


在师生交流环节中,龚世豪老师引用白居易诗中“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的典故解开学生疑惑,强调历史没有假设也无法复刻,我们只能在研究中无限接近客观发生的历史真相,应该通过就事论事的方法评价和认识历史人物。在场同学受益匪浅,对龚老师的精彩导读给予了热烈反响。


(通讯员:林欣芸)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