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梅孜孜)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系列课程圆满收官。5月13日晚,《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十一讲于东九教学楼C101教室如期开讲。在最后一课中,岳奎院长以“理论内涵与时代要求”为纲、以“青春思考与实践担当”为脉,通过层层剖析系统梳理理论体系,为同学们打造了一堂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盛宴。
理论课堂:以案例为舟,渡思想之河
课程伊始,岳奎院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时代要求展开深入讲解。他从当前的俄乌战争和中美日内瓦贸易谈判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解理论,把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尤为重要的是,他用境外势力渗透的例子让同学们看清民族复兴路上暗藏的风险挑战,有力印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论断。岳奎院长强调,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多元文化思潮碰撞等现实挑战,更需要青年学子树立“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
针对国际博弈,岳奎院长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将中国定位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判断不会改变,遏制中国崛起的图谋不会改变,而‘打民族牌’抹黑中国的手段更不会改变。”这一论断引发学生深思: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发展交织的当下,唯有以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才能破除分化陷阱,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青春之声:以思考为笔,绘担当蓝图
在学生汇报环节,四位同学代表实践小组立足课程知识,从不同视角分享感悟。2024级药学院牛沂舟同学结合课程实例,指出“课程涉及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及纠纷调解机制等内容。通过学习,我更直观地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依法治国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
2024级哲学专业学生邝昱璇指出,“通过不同教师的授课,我们看到了国家层面的话语结构,也触摸到了民族地区的微观日常。‘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政治理念,也是历史现实与文化情感的凝聚体。这是一次‘重新认识中国’的机会,从宏观制度到微观生活,从法律实践到民族认同,架起了理解的桥梁”。
此外,岳奎院长还广泛征求课程开设的相关建议,有人提议增加“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微观案例,有人呼吁开设实践课程、增加互动环节,还有人建议搭建线上平台……这些充满锐气与温度的声音,正是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生动注脚。
四位同学的汇报既有理论深度,又饱含青春热忱,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使命担当。
结课不结束:以共识为帆,向未来启航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已经结束,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永远在路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政治命题,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必答题”。通过这门课程,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课啦,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