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李小红 岳 奎
指 导:王明飞 杨一平
导 演:梁 红 马鹏鹏
摄 像:王健林
笔 录:汪 悦
时 间:2021年06月25日上午09:30
地 点: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史馆
周进,女,1962年生,四川乐山人,高等教育学博士,教授;1979年-1985年,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一系学习并留校;1985年-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回校调华中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任教;1992年-2004年,历任华中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2004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2005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2006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党委副书记、校长;2015年6月,武昌首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2019年4月至今,武昌首义学院党委书记、省教育督导专员。
周进老师1987年进入华中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是教研室最早的五位元老级教师之一。1991年-1993年,华中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1994年-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任教期间,周进老师主要讲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程,并主要负责《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的体系建构以及课堂教学。任职教研室主任期间,率教研室同仁主持了华中理工大学10年毕业生调查,创建了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我是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学校。回校以后呢,按学校的安排,就到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当时叫德育教研室。我是作为一个普通老师进入。当时学校刚刚成立这个教研室(可能以前有过中断了),当时(指87-89年,编者)是刘献君老师做这个主任,姜丽华老师是做副主任,那么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进入,边跟着干边学习。这段历史,主要是重新构建并完成教育部要求我们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那么在刘老师带领下,我们大概也开设了这门课程,组建了这种队伍。后来(指89-91年,编者注)就是冯老师(冯向东,编者注)作为学工部的部长,学生工作处的处长,他来做这个我们的德育教研室的主任,副主任仍然是姜丽华老师,我还是个青年老师。冯老师接手以后,冯老师呢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考虑到当时我们华中理工大学学生的实际的情况,一方面完善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整个教育体系,应该非常着重地强调了价值的引领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个问题。这个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经历了86年和89年两次学潮,也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多元化,主体的多元化,加上西方的各种思潮进来以后,在那个时代我觉得我也很有感触,就是对我们这种比较好的学校,上至老师、研究者,下至学生,思想特别活跃,然后各种思潮撞击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说特别是在89年学潮之后,中央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冯老师就带领我们思考探索怎么去从更加根本的,而不是从一个灌输的角度去对我们的大学生进行这种引领,就是着力使得在经过我们构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后,让学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当他离开了课堂,最终离开了大学以后,他自己能够有他的一个整个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是自己内化于心的这样的一个系统。因此冯老师就带领我们完善了原有的思政课的教育体系。但是为了让华中理工大学的学生,由于他们很富有思想,很愿意去在学理上去追究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上面,冯老师呢又进一步的完善了我们当时的教育的支撑体系,就是把过去的青年心理学、青年伦理学、社会学,进一步聚焦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上面,就是把它改为大学生心理学和青年伦理学和青年社会学。为什么呢?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当时的这个录取率很低的,在我那个79年的时候是1%,到了那个时候大概我估计也就百分之8、9,大概是这个水平。因此他应当是社会青年中的一个佼佼者,一个特殊的一个群体。那么这个群体有它特殊的任务,有它特殊的特征,有它特殊思考的、兴奋点的,或者是一个特色特点。因此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况,实际上是在冯老师的带领下,立足于怎么样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怎么样从更深的思想层面去引领好大学生来做的这样的一个改革,我只是执行这个教育的体系,我参与了这项工作,整个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冯老师的思想,我在这个里面只是负责大学生心理学的这门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整个教学组织,大概是这样子的。我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觉得我自己的成长,包括我的学业的、自己的涵养各方面,是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大的一个提高,所以我从这一点上面我非常感谢那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和导师的引领(冯老师后来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我觉得很好。
那么接下来到了91年的时候,大概冯老师的工作调动到了学校去任职了以后,学生工作部(处)就由杨勇同志来做部长和处长,他同时就兼任了德育教研室的主任。那么这个时候呢是我就做了教研室的副主任,因为姜老师工作也变动了,可能到了其他的院系去任职去了。在这一段时间,我们大概也就是按照原有的构建起来的这种教育体系,来执行,来充实。那么我作为实际的组织者,应该来说这段时间,就是把教师队伍搭建好,然后把集体备课的工作抓落实,在这个过程中间就是大家都跟着一起学,那么我们在这段时间以后,应当来说是逐步的,这个课程的教育的效果,逐步的在学校里面慢慢的质量在提高,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那么92年,我就从德育教研室比较单一的工作就到了团委做团委书记兼任学工部的副部长,当然德育教研室这项工作还在做,这段时间呢可能工作的重点还是在团委,只不过是这边的教学没有丢,这边的就是课程组的工作。我个人觉得这段时间做德育教研室的工作的同志有实际的工作的经历,对于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教育的对象,他们所思所想或者是问题的存在,或者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个人还是很支持很赞成做这个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的老师,不能够是“三门进三门出”的老师,确确实实要走向一线,而且如果作为专职教师的话,应当更加注重这个实际的工作的锻炼,这样子才能够把自己的这个工作做得更好,更有针对性。
那么这段时间两年以后,我在团委改选的时候,我就直接从团委书记的位置上下来了,接任了德育教研室的主任,那么当时副主任应当就是杨老师还是陈海春老师,我就忘了啊,这一点我不是记得很清楚,到底是杨一平老师做了副主任,还是陈海春,应该是杨一平老师,我不清楚了啊这一段时间。
那么这一段时间说实话,我做了这个教研室主任的这段时间,应当来说是一个学校面临着教育改革总结和进一步提升的、爬坡的阶段,对整个华科的话。为什么这样说?在85年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出来以后,关于那种集中的统一的计划的这种教育管理的模式,已经明确提出应该改革,对高校的办学的自主权要明显的下放。那么各高校都是大量的进行了改革了,那么我们学校,我接手以后,也面临着一个怎么样来评价和判断我们学校的十年教学改革的成效的问题,因为我们每天要站在讲台,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政课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是在大一,大学生心理学是在大一,但是青年伦理学和青年社会学就逐步的放在了大二或大三大四了,那么到底作为我们整个德育教育的一个体系或者一个支撑,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要解决…帮学生解决他们的发展中的什么问题,那么怎么找准这些切入点,问题导向,所以说我们也感觉到,特别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们,感觉到确确实实有必要,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就提出了要进行10年的毕业生的调查,就是从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学校进入改革的快速的发展时期,到96年,这10年的学生,看看到底改革的成效是什么?学生到底发展状况如何,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教育的评价的认可度是什么,满意度是什么?而且我们的用人单位对我们的毕业生,乃至于对我们学校教育的这种认可度是什么?我们希望能够了解,这样子才能够有的放矢,就是我们占用了这么多的教学的时间,我们到底能够帮到学生什么?学生是渴望得到帮助的,因为大学它就是一个引领,所以我们自己心里不是很有谱,开展这个调查,应当来说耗时耗力,历时的时间不下一年,然后回来整理资料,最后形成调查的报告,后来支撑了我们学校的第一次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估,评估需要有对毕业生情况调查,我提交了一个重要的材料,就是当时我们这个调查报告材料,也算是对学校还是做了一些贡献的。
我就觉得这个调查很关键,对于后来我们在课堂上怎么教学,要给学生什么,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给了很大的帮助。调查发现,学生也好,用人单位也好,对于我们学生的评价是,有专业,有专业的知识但缺专业的能力,有专业的技能但缺工程的素养,有基本的道德素养但缺正确的思想的方法,所以以至于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学校的十年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在单位上向高位、高水平的发展。因为在学校学生不觉得,但你出去以后,你面临的是个很复杂的一个环境,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单位的或者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和领导者,要面临着处理专业知识之外的所有的问题。这个调查结论出来了以后,就是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坚持已搭建的这个教育体系,一个主体性体系加一个三门专业课的支撑体系,我觉得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因为这个体系本身就是要更好的回答,我们在给了学生的一个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之后,怎么样能够让他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思考如何面对各种矛盾冲突,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来解决,不能够一味的就是觉得我、我、我,就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自我感很强的,当然这个东西也不怪他,实际上是整个国家飞速的发展,把几百年要解决的问题浓缩在了这个几十年里面,别说学生啊,包括我们老师本身也是在边学习,边思考,边在磕磕碰碰中边总结边成长,无非是我们职责所在,无非是我们所占的位置不同,我要做引领者,所以说我们只不过超前了半步,在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10年毕业生调查以后,对我们这个教育体系的内容和切入点,包括更加明确了它这个问题导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按照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比较好的一个教育体系来实施我们对我们的华中理工大学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做教研室主任的时候就是坚持按这个教学体系更加强化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了集体备课和教学要求。同时呢,由于这门课程在历史上不太被认可,所以我们当时卯足了劲儿,我们所有的老师,特别是有了这样的一个10年毕业生调查的结果之后,你不知道有多少素材,所以说有了这些素材,都是学生自己亲口讲述的东西,毕业生亲口讲述的东西,都是毕业生亲自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发出的疑问,提出的问题。讲课时问题一给出,学生就会被吸引,就会被镇住,也切合他们的实际。这个结果对于支撑我们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一个帮助。就讲这些,也就是说这个十年毕业生调查不仅支撑了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也整体的支撑和提升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的针对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更爱听,学生更知道,噢我必须要重视这个东西,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很有兴趣的很有意思的就是,我是负责大学生心理学的,你们不知道,听完我的课,居然有学生最后就选择走上了学心理学的道路,读研究生改行了,就彻底改行了,他觉得这个东西太有用了。我觉得也是当时就是在改革的大潮之中,各种的问题都集中的爆发,我觉得也对自己是个安慰,这就是我在这个德育教研室里面做的,就是对我个人来说,包括我对华科来说,我个人觉得是有价值的工作,也是对我自己个人比较能够心安的一件事。我觉得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啊,应该做一点有价值的事儿,不管这个事儿,到底被别人认不认可,这一辈子人当闭眼的时候就知道噢我还做了这么多事,而且在你的影响下有很多的同学能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就是比较正确的一个走向。当时我们至少是在我做教研室主任的时候,我们这门课程的很多的老师在学校的整个教学的评价当中,都遥遥地领先于其他的课程的评价、评分,这是一件事。
第二件让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事,就在我做教研室主任的这段时间吧,时间其实不长,我1997年元月份我就离开了这个岗位,到了物理系去了,所以就是这短短的几年里面还做了一件我个人觉得有价值的事,那就是我,还有杨老师,还有陈海春这些老师,我们这些专业的老师应当来说,是非常热爱这个工作,而且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点是我们都来自于实践,我们都有着过去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的背景的,因此我们经常是边讨论教学问题,也边研究学生的现实问题,那么,我们当时是没有人对我们有任何要求,就是要求我们啊,你必须坐班呐,你必须怎么样,但是我们很自觉的,我们基本上就是嗯大家都是上班的时候就去了,去了以后大家也不是闲聊,而是围绕着怎么样能够把我们的学生的问题梳理清楚,然后怎么样能够帮到学生。所以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下,特别是我们都在上这门课程,一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课后那么多的学生找我们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想死的,包括要跳楼的,包括因为这个学习有困难我过不去了这个坎的,因为谈恋爱谈崩了,我要怎么样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想都想不到的,我们的老师们呢可以说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看上去我们在教学的学时数上,就那么几十个学时,但是我们这一批老师,特别是我们专职的老师,我们是公开我们的联系方式,公开我们的办公地点,因为我们的着力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是要健康的发展。因此(跟)学生明确说了,学生有什么任何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们,寻求帮助,我们一定尽我们所能来帮助你们。因此呢课后就是我们这批老师原则上24小时,那个时候我们就是24小时准备应学生之约的,那个时候是学生有求我们就必应的,没有说什么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得要走,对不起你去吃饭,我走了,对不起下班了我走了,没有的。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反复研究,这不是个事儿,几乎顾不了家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合计着,提出了要成立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我们三个人在这里议议议,光说取这个名儿就议过多次,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用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但是我觉得当时的这个学科的专业的发展在国内不是很成熟吧,在国外是很成熟的,在国内它毕竟是个新的,然后很多人不太能够愿意接受,因为一听到心理心理就有病,所以说对大学生来说他更是不愿意接受。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切入点是帮助你发展,帮助你矫正认识和行为的偏差,那么这个就挂牌了。具体的时间我想应该是在95年底或者是96年,95年应该是在95年,然后就正式挂牌了。
挂牌了以后那就是公开了我们所有的信息,然后想去接收了全部的学生的那个咨询,说来也是笑话,其实挂牌不久,就是不到一年来这里咨询的不光是我们的学生,还有老师,也有社会的,那我们还是明明确确,我们没办法服务到那么广了,还是集中在我们的学生里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开了以后,我相信帮助了很多人,我如果能够仔细找找,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学生最后获得了帮助以后的感谢信,这些东西,那都是学生毕业了以后回馈过来的东西,我觉得很有价值,就是说你比方说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自己活好,不是个好,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特别是挽救生命,我觉得用老话说来就是胜造七级浮屠。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个工作的话,真有这个味道,就是年轻人他会有些坎儿,但是这个坎儿并不是说你不可以迈过去,就看在他那个坎儿那一下,他碰到了,谁帮他化解了,然后他走出来了,他基本上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好在我们这个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立以后,我相信不光是我,包括杨一平老师,包括陈海春老师,还包括我们的大量的兼职的老师,都义务的承担了这项工作,没有任何人去计报酬,没有说是我咨询一个给我咨询费,从来没有过的,就是以能帮到学生为我们的己任,所以我觉得它的价值在这。
我虽然97年开始就离开了这个岗位,不再从事这个职业了,但是实际上我仍然在做教育,在我后期的职业里面,每时每刻的实际上都在做这个工作,而且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是所有的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人,都应当自觉的去做的一项工作,而不是说只是,我们德育教研室的或者是我们马院的老师们,他们的职责。不是的,只有按照现在来说,按照我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来进行育人,才能够取得我们真正的德育教育的良好的效果。同时还不够,无论我们四年,我们全员,我们那个大学里面的所有的老师都做好了,迈出这个大学校园,到了社会上,就像我们在10年调查一样的,他说的,只要出去了,遇到了某一件事情,他就会发现,唉,这怎么跟大学教育不一样啊,就彻底摧毁了。我个人觉得下一代大学生也好,青年老师也好的教育,不仅是大学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而且是全社会的,只有这样才行,所以我非常嗯认同或者非常赞成我们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强化对思想政治,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我觉得是抓到点上了,抓到了根上了,而且习总书记他非常关心这支队伍,而且关心这次教育体系教材建设,甚至他最最关心的还是我们这个教育的效果,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你解决了问题效果在哪里?我觉得习总书记为了要把我们的这个教育真正的能够满足到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四个服务,是不是啊,那么效果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德育教研室或者我们思想政治教研室在其中是渠道的主渠道的一个作用,我们应该更好的发挥。
我非常的庆幸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过10年,而且也做了一点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我也非常感谢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牵头人,这个刘老师啊,特别是冯老师啊,和我们的这些同仁们,我是个新来的,我当时的话刚刚毕业,然后在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下,在导师们带领下成长起来也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也非常祝愿我们的这个华中科技大学,我们马院也好,德育教研室也好,越办越好!因为后面的发展应该来说,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呃人才支撑,学科的这个系统的完整性都更加的更加的完善了。也祝愿我们在马院和我们德育教研室的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所有的学子能够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感谢学校档案馆提供相关档案及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