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黄岭峻:互动教学的三种模式

来源:新闻资讯 时间:2013-10-13 点击量: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互动式教学,即“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解释较强调互动中的两个要素——教师与学生。而另外有论者则认为整个教学互动中实际上存在三个要素。譬如,陈旭远等人即将之定义为“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内在的、自觉的共生共长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的双重建构教育活动”。根据这一解释,就课堂内的互动教学而言,所谓互动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笔者在本文中同意三要素说,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这三者应该如何互动呢?


互动教学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显然互动式教学并不适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因很简单:思政课的“知识”是刚性的,其基本观点已经通过专家学者与高层领导深思熟虑,层层把关,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在课堂互动中重新“建构”。换言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固定而不可擅自改变的,互动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师生互动重新变造出新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探讨协商式教学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学文本的固有知识点。那么,鉴于思政课知识的固有特性,该课堂的教学互动应该如何进行呢?


在论及思政课互动教学时,人们较多陷入师生互动关系的讨论,譬如有人就将其简单归纳为“案例教学”、“中心发言”、“生生互动”、“情感交流”之类。然而,方法必须服务目的,思政课所有课程的唯一目的,即是通过教学增强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信心。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互动式教学当然也必须服务于这一中心目的。


撇开一些细节,目前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三种课堂互动模式:


其一,三级两通式:


所谓“三极两通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脱离教学文本,而只是结合一些自己或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滔滔不绝地与学生讨论。这种互动模式,往往表面上气氛活跃,讨论激烈,但基本上是自说自话。


其二,三极平推式:


所谓“三极平推式”,是指教师鉴于文本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于是将“大道理”细分为“小道理”,因“小道理”具有形象生动的特质,所以更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自然也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



其三,三极升华式:




所谓“三极升华式”,是指在互动教学中以教学文本的知识为指导,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的一种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循环往复教学模式。具体说来,它包括4个步骤:①课前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互动,了解学生的疑惑与需求;②针对学生的疑惑与需求,教师在遵循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将“文本”中的大道理分解为小道理,进行解惑(此过程包括问题导向及实践教学等);③暂时脱离文本,师生直接互动,第二次了解学生疑惑及教学不足;④结合前面三步,回归文本,在教材指导下,将小道理升华为与教材一致的大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在互动过程中,先将大道理分解为小道理,易让学生理解;再将小道理升华为大道理,予学生及教师自己以教育。

“三极两通式”是一种完全脱离教学文本的互动模式,“三极平推式”是一种半脱离教学文本的互动模式,而“三极升华式”则是一种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互动模式。显然,如果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这三种互动教学模式中,唯有“三极升华式”的互动教学是正确而可取的。


“三极升华式”的正确性主要来自于它符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要素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目的。就教师、文本与学生三要素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些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特质。



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的特点如下:其一,政治责任大,虽然不至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但其言行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则是无疑义的;



其二,面对的学生众多,以工作量计算,一个思政课教师平均每年要面对48个课堂,6001200个学生,专业课堂中那种师徒关系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在此情景下不适用。


思政课学生的特点如下:其一,非专业课学生,往往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其二,思想活跃,容易受到社会上时髦理论与思潮的影响;其三,对于道德说教有一种天然的反感。这些学生虽然在身体上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思想上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思想易趋极端,行动易趋激进。他们对于政治的考虑,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思政课文本的特点如下: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权威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互交融的一个结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二,它具有相对抽象性,因为要在一定的篇幅容纳整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不可能过分关注细枝末节。


基于上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完全照本宣科,则脱离了学生的特点;如果完全脱离教材,则违背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因此,“三极升华式”基于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对文本采取“不离不弃,若即若离”的办法,既结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又照顾到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应该是一个较佳的选择。


不过,“三极升华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其一,对于教师而言,思政课老师要有极强的政治敏锐性,时刻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过去有“政治家办报”的说法,现在则应该有“政治家上课”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虽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他们一定要具备政治家的立场与敏锐。否则,如果不能在互动过程中再表现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再好的教学形式都不会达到效果,或只会达到反效果。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前的主导意识形态,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国际国内的社会文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目标和主题,而其中关于基石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是重中之重。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树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所以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有重大意义。”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不管何种专业、何种层次学生,都要有关心民瘼,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真理性。年轻学生如果只是关心眼前利益,对天下大事不闻不问,对于真理没有向往,是断不能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的。有学者曾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即第一,从“知”的角度来讲,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的认识和理解;第二,从“情”的角度来看,它体现和包含着对历史主体的终极关怀,通过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第三,从“意”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坚强的意志;第四,从“行”的角度看,在实践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的实践。只有达到这四个层面,才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论者的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首先在于青年学子所拥有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与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政治理想。


任何教学方法都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没有对真理的渴求,没有对解放的向往,再好的办法也无济于事。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87557893(人事)、87544455(教务)、87557739(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