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张传平 连进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方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

来源:新闻资讯 时间:2013-10-13 点击量:




人们通常直观地认为教学活动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过程,是由教师主导的活动,学生往往是一种被动的角色,只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但是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很难顺利实现的。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一种知识传承过程,它还是多种主体活生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种特殊的场所进行的人类交往活动,是多种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不仅呈现为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解过程,也展现着多种主体的人生独特经历和知识结构,实现师生之间独特知识的现场碰撞组合,激起求知的好奇心和思维的创造性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过程,更是一种价值引导过程,更需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其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方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互动的一般理论思考


互动,原本是一个社会学专业术语。一般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交往活动。[1]课堂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它是以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作为其基本活动方式。当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同伴群体之中,必然会受着同伴群体的共同感情、态度和相互关系的影响,交换其活动、能力及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发生在学习伙伴(也包括老师)群体关系环境之中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


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人其他的社会活动中的“互动”一样,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课堂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情景下,围绕教学目标,以一定的语言和行为为主要媒介,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形成的交往活动。在课堂互动中,虽然教师的教学依然是课堂的主要活动,但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技能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进行的。同时这种互动也不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单向的、一次性的或者间断进行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交互的以及随着教学内容的积累而不断进行的阶段性的、有组织性的连续性活动。而且这些互动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并围绕着某一教学目标或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课堂互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交流”的位置上,使师生能够通过一个宽松、和谐以及合作的课堂教学过程,达到在知识上、情感上、思想上等方面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种教学过程。


课堂互动作为一种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下发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特殊人际互动。它的互动方式不仅具有社会互动的一般特点还具有课堂互动本身的特点。


在课堂互动实践中,根据互动主体的构成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群体互动三种方式。其中师生之间互动又可根据教师行为对象的不同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教师与学生班级互动和教师与学生小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单个人之间的师生互动。具有预期目的与明确对象的师个互动方式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教师与学生班级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2]这种互动常见于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小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是教师针对学生小组群体而进行的讲解、辅导、评价等。[3]其中师生互动在三种互动方式中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


根据互动过程中,教学信息的传播形态的不同,课堂互动方式又可以分为双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和网状型互动三种。在双向型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交”与“流”的彼此交融,相互反馈的过程。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在多向型互动方式中,课堂教学过程除了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与交流外,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常见的多向型互动方式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同桌讨论和小组竞赛等。在网状型互动方式中,每一位学生或教师都看作一个一个的节点,这一个个的节点进而构成了一张紧密联结的网,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彼此之间发生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成为可能。这种互动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多元化,广泛化,老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三种互动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联合使用,缺一不可。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对概念进行理解的过程,也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会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某种概念和命题。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互动的主体,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都来源于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实践活动,来源于他们对互动过程中知识的选择性的主观反映。同时作为实践主体的每一个学生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要做到尽可能全部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进而在互动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新知识,建立新知识的认识体系。


课堂互动作为一种在课堂的特殊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活动,具有自身一些典型特征。


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转移。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转移 即由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转向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彼此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着,而转变成了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主体之一,教师虽然依然是教学的主体但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而是由主演变为导演,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组织,而学生则有以前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具体活动的亲身实践者与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亲自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教师则需要思考怎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平台和更加有力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学生服从于教师的关系,而转变为师生互相平等、互为主客体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明显培养。由于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更多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互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可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经验共享,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在参与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教师教学角色的调控性转变。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不是仅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虽然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但由于教师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人生经验都要丰富于学生,所以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的教学角色仍然很重要。在整个课堂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互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更要自觉地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加以调控,要及时的根据教学目标和所要达到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在互动中反馈的信息,恰当、适时、做必要的调控,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互动程序进行,避免互动过程的失控。


教学效果呈现差异化。在课堂互动中,由于教师的观点和习惯,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和教学过程配合度以及反馈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同,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显现出差异性。在课堂互动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同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的差异,教师对不同个体互动的差异,互动方式的差异,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的差异,教师对互动过程把握的差异,甚至有时教师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处理能力和调控能力,都会对整个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显现出差异性的特点。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方式选择


首先,互动方式选择具有不确定性。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在开展课堂互动时往往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对一次完整的互动活动来说,往往存在互动设计的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互动效果的不确定性等。首先从互动的设计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内容及其广阔,不仅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的知识,有时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互动的内容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而且还有结合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龄段、有时甚至是不同性别的学生来设计互动方式。而对互动的过程来说,由于学生兴趣极易被转移,及其个性差异的存在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互动过程存在着互动失控的可能,如学生对互动过程的认知能力有限从而做出的错误的判断和有偏差的知识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恰当、合理的加以调控,使之回归到预定的流程中来,从而达到预定的互动效果,但由于教师的个人调控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或者由于对互动问题的提升力度把握不足,都导致了互动方式的不确定性。而在互动结束以后,对于互动效果的评价同样也存在这不确定性。如笔者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有17.92%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开展的互动,认为没有效果;只有35.85%的学生认为互动的效果好,57.55%的学生却认为互动效果一般。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互动过程中必须要把互动不确定性的因素考虑内,尽量选择不确定性相对小的互动方式或者及时的进行互动方式总结以提升互动方式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自身的素质状态对互动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不仅是重要的参与者主体,还是互动活动的设计者和调控者,因此课堂互动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教师要准备充分,由于课堂互动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备课充分,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够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各种情况及时掌控,真正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教师还要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性和过程性决定在思想政治课中,课堂互动不能局限于表面的互动,而是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的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各种观点,真心的接纳学生。再次就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权威”教学思想,与学生做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大学生还存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阶段,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会有片面、错误甚至是极端的看法。这就教师要在平等的朋友式的沟通中因势利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促进他们思想的转变。最后,还要求教师在互动的调控中要客观公正、详细具体,令人信服。在互动的过程中,不论学生的观点是否与教师、其他学生相异,是否正确,都要及时、准确的指出,给予客观的评价,避免笼统、简单的评价,真正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再次,学生素质状态对互动方式的影响。学生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课堂互动的开展能否顺利进行,实施效果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参与。因此课堂互动又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 在课堂互动中,由于学生作为参与的重要主体之一,必须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并做好与教师、其他学生的沟通合作工作,一方面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集体合作能力也可以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可人云亦云。即使发生了与教师、同学的争执,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锻炼,但是不可走极端。要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团体意识的培养。 学生还要积极做好互动信息的反馈,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都了若指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把握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做好信息的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的互动方式的调整和内容的选择。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决定了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后,还要及时的做好相关知识的吸收转化。因为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的,课堂互动也是一样,也是为了促使学生某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进行的。所以也就要求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时,不仅要及时的对自己的某种片面的观点、看法加以修正,更要把正确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的指导。


教师作为教学互动活动的主导者必然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对互动方式的目标性选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课堂互动同样也是为了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转变。首先,课堂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间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的建构知识的网络体系。在互动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吸收理解。同时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轻松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可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并与其他学科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构建起整个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仅如此,互动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反馈、思想形成的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不仅会向教师传递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反馈自己思想上的新动态,而教师则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的加以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积极、正确的方面进行鼓励,而对于学生欠缺的部分则加以引导和及时的纠正。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课堂互动方式目标选择的时候,就要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明白而进行,是所选择的互动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发展。


课堂互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互动也不例外。但由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大班教学方式,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素质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互动方式的评价选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就是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方式来看,另一方面就是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持续性着手。首先,由于思政课大多实施大班教学,教师在互动过程中难以对课堂互动有效掌控,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实践活动中,要细化组织以突破课堂互动控制的瓶颈,从而营造一个井然有序且生机勃勃的课堂互动氛围。互动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课堂互动活动控制的压力。据调查,有56.77%的教师认为在进行课堂互动调控时,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来实施互动,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较高,同时对于学生的参与状况也表现良好。因为小组成员之间较易找到归属感,且可以相互监督与鼓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大班互动过程中,还要优化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9.48%63.21%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中的课堂发言和讨论,因为在教师提问时,他们会积极的思考,为自己的发言做准备,同时在这两种方式中,学生从心理上感觉自己有被提问发言的可能,所以会积极的参与。总之,在对互动方式的评价上要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客观评价互动方式。其次,在互动方式的评价上还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持续性上加以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使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所以对课堂互动方式的评价还要考虑到它的效果持续。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学习,接受了新的知识,是其知识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巩固和训练积累最终使之成为学生的某种积极倾向进而使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进步的状态,达到“知行合一”。这就要要求教师在进行互动方式选择是还要把它的效果持续性考虑进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的类型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课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在高校学生中又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种厌烦情绪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有效的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找到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互动话题。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备课充分,更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置互动话题。笔者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师的访谈中统计得知,教师在互动话题选择时,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即所谓的热门话题。常常这类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诱导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思想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的争议话题,即在学生中存在认识模糊,分界不明的问题。在课堂互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学生会表明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而教师也正好及时的进行巧妙的引导,引导学生及时的改正错误或者有偏差的认识或观点,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观点。总之就是要及时、恰当的将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互动的内容有一定的自我体验经历,从而对互动的内容有充足的时间来领悟吸收,进而转化为实际活动的指导。其次,在话题设计中还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中的融会贯通,以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设置互动话题可以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中国现状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就是理解我国现状的由来和选择的必要性。而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更是可以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典型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对现实的探讨不仅掌握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更可以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要在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再有选择性的进行互动话题的设置。总之,在互动话题的设置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互动话题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适宜性,更重要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一个整体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堂互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划分方式。按照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是否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分为教师主导型互动方式和教师非主导型互动方式两种;按照互动是否属于教师精心设计,可以分为教师设计型互动方式和随机型互动方式。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水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它的教育对象是辨别能力尚不够强,易受外界影响,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要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如果教师不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课堂互动的设计上等下足功夫,即使课堂互动做得再好,也起不到真正教育学生的目标。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中,教师互动活动的主导。因此在进行课堂互动具体方式比较研究时,教师主导型的互动方式则更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而调查分析也正好显示了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更加倾向于教师主导型。


对于随机型课堂互动方式和设计型互动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教师设计型互动方式则要求教师对教材吃透,明确教学目标及欲达到的教学效果,对在互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都做到心中有数。首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有典型的时效性特点,在进行课堂互动内容选择是就必须灵活的运用各种资源,紧抓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步伐,随时随地地为互动补充最新的内容,来提高学生互动的兴趣。其次,在设计方式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互动的针对性。再次,对于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也要充分的考虑,恰当、及时的引导、协调,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能力,和保持学生的互动参与兴趣。而且在互动结束后还要及时的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还要对整个互动方式的效果加以分析。由于教师设计型互动方式可以按照教师的设计步骤进行,在实施过程中灵活处理各种意外事件,所以互动过程常常可以有序进行,而互动效果也相对较好。


互动过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教师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课程任务还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时要坚持时间效益观,注重提高互动活动效率,也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来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互动时间的损耗。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互动的活动中,不仅要对互动的时间加以规划和合理设置,还要在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互动的有效性,减少时间的损耗。首先要结合既定课时,安排课程,对于互动的总体时间有一个整体规划,对于不同的互动内容设定不同的互动时间,要分出主次来,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其次,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要保证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互动任务,这就要求不仅教师需要对整个互动内容和环节设计什么合理和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够及时进入互动状况。同时教师还要对互动的最佳时间段加以选择,保证在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内实施课堂互动活动,有效的提高互动的效果。据本人教师访谈发现,多数教师都选择在对学生进行一段知识讲解后进行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生认真听讲的有效性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在学生经过听讲的高潮期之后可以开展课堂互动,既可以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在应对互动过程中突发事件时,也要把握好时间,既能有效、及时的解决突发事件,还尽量避免在处理这类事件上浪费有限的时间。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互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互动规模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师只有一人。当开展课堂互动活动,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很难读所有的学生加以管理,使得教师在进行互动方式比较分析时还要考虑互动的规模。由于开展课堂互动就是为了有效的实施课程教学,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互动规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参与状况方面来考虑,还要从实施互动有效性的方面来考虑。首先,由于大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上百人,加之教师精力、时间、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师能够有效直接管理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这就在设置互动规模时,倾向于那些能够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互动方式,也是就是“化整为零”的教学思想。比如教师可以按照某种依据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后,由小组的代表人阐述小组每个人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次就是要考虑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专业,兴趣,爱好,教育背景甚至是性别的不同都会影响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在进行互动规模选择的时候也要具有针对性,即找到最能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互动规模。



(连进承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传平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87557893(人事)、87544455(教务)、87557739(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