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院史故事】刘献君教授口述实录

来源: 时间:2021-06-15 点击量:

 

总策划:李小红 岳  奎

指  导:王明飞

导  演:梁  红 马鹏鹏

摄  像:王健林

笔  录:孙福敏

时  间:2021年5月20日上午10:00

地  点:教科院四楼刘献君工作室


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首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思想品德课程的奠基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文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领军岗。原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献君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管理,院校研究,大学德育。主要学术成果有: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近五年主要著作有:《高等学校战略管理》、《院校研究》、《文化素质教育论》、《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全国人文社科图书一等奖,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他在国内较早对大学德育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特征、大学生发展阶段性规律、社会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规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进行研究,推动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近几年来,提出并推动院校研究,对高等学校定位、战略管理、学科建设和管理、师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办大学在战略上要站得高一些,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他应邀到国内外300多所大学给领导、教师、学生作学术报告。

 

思想品德课是新中国高等学院(校)的一个创造。最早是在1980年,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当时部长叫庄青)首先开设思想品德课,然后跟教育部汇报,教育部就在1982年下发了一个通知——《关于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82年)。后来到1984年,教育部又发了个通知,就是《关于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把课程的名称、内容、学时都做了规定。这样,就是开始了这样一个创造,是上下结合互动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创造!

我们学校从1980年开始吧,首先建立了叫形势政策教研室,不是很正规的,有这个教研室,由当时的宣传部长蔡克勇做主任,我和当时的团委书记王延觉做副主任,就是比较松散的。然后就是青年工作部,当时我是青年工作部的副部长(主持工作)。1981年开始我们的青年工作部也设立了专人来负责思想(教育),负责这个课程。是谁呢?——冯向东,在1981年,他本科留校做这个事儿,当时还编写了教材。

到1987年4月,当时学校党委下了个文件,就是在学校党校的下面成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跟高教所的研究室结合,我做主任。就这段时间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探索时期,准备时期。



(资料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


到1987年12月,学校党委就正式发文,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我做主任,我兼主任,姜丽华做副主任。当时党委书记李德焕同志非常重视,配备了专职老师,加上我们主任副主任,还有这个周进,张晓明,杨一平,一共5个。然后,建了资料室,配备了一个资料员,这个整个结构啊……(学校党委)很重视,就把它建立起来了,开始了。

 

 

 

 资料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


下面我就说说我们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初期我们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干什么,我们的特点,我来说说我们的特点:

我们第一个特点就是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

思想教育要解决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啦,我们做了很多的、大量的调查,比如说: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我们跟着一个班,调查了200多学生,最后归纳为四对矛盾:目标的失落与确立、自我的冲突与认同、理论的困惑与选择、学习的依赖与主动。这个四对矛盾归纳很不容易!然后根据这四对矛盾我们再去进行教育,这样针对性比较强,后来国内很多学校都用这四对矛盾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个比较大型的调查就是我们调查了100个优秀的学生党员,一个个交谈,谈了100个人,然后归纳他们成长的规律。其中有一条,我们提出来的一条规律就是:这些学生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发展好?所以,我们后来的教育,我们就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个调查就跟这个(教育)结合起来了。

还有一个大型调查,是我带队,调查我们的毕业生,到北京、沈阳、哈尔滨,湖北,调查了很多的毕业生。调查这些毕业生,我们归纳了很多“活”的东西,我不详细说啊。比如说:我们就归纳职业生活和学生生活有什么不同?归纳比如学生生活是“想入非非”的,职业生活是很“慎重其事”的,职业生活取决分配领域,学生生活他不拿工资,不提职称,等等吧,这两个区别,然后我们就跟学生去说。另外,调查发现,学生刚毕业,有一段时间叫做“无事可干”,当然打引号的,因为他要了解单位,单位也要了解他,怎么抓住这段时间“无事可干”,你抓得好,后面就发展的好,不重视发展不好。我的意思是通过这些调研使我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什么规律,就纳入教材,纳入我们的课程。这是第一个我们的特点当时。

第二个特点就是依托学科,以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去解决思想问题,认识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这些理论去做,而不是空谈,不是说口号。比如说我们开了三门课,当时跟现在不太一致了。第一门叫青年心理学,主要解决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解决他的人生的方向、发展目标等等;二年级开设青年伦理学,解决他的思想品德问题;三年级、四年级开设青年社会学,主要是解决认识社会,社会责任感,解决怎么样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这样的话呢学生愿意听,效果也比较好。这是当时我们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综合考察、综合考虑。就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跟党校的教育结合、跟高教所的结合,我们又开设了心理咨询研究室。我们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开设了我们学校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当时的校报发了一个东西,(告诉)你什么情况下去咨询,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然后跟业务老师结合。所以在9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来了“三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我们1991年、1992年就提出来了“三全”,也实实在在地这样去做。所以这个课程嘛就是作为一课啦,后来慢慢发展,现在又跟这个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到现在发展得更好啦。

当时我们那一段是这么个情况。

 


(感谢学校档案馆提供相关档案及线索)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