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
沈昊驹:“社会实践”课互动教学的思考

来源:新闻资讯 时间:2013-10-12 点击量: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应围绕这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体验上述“四个学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实践”课教学的意义及困境



实践是一种把科学知识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在欧美一些大学,虽然许多学校并不设置特意的思想政治课程,但他们强调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作用,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学生自我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重视专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重视社会服务对于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也是西方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读书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在高考的压力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多年来心无旁骛地
专注于学习,而少有机会真正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大学时期既是他们将过去所学知识汇聚成为科学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社会实践对于他们借助于宏大的社会背景来更加真实地认识社会和自我,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和未来发展走向,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不但可以催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还能引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宣部、教育部将《社会实践》课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的一门独立课程,32个学时,并记2个学分。



但是,如何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却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目前高校“社会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社会实践”课程教学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社会实践课程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校团委和各院系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一些高校社会实践还缺乏统一、协调和有效的管理,在组织结构、评价制度、工作落实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学校相关部门发挥作用不充分,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系统、不规范、不持久,盲目性较大,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二是社会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多数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基本相似,模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活动涉及面不广,活动开展不够深入,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学生参与度不高;另外,社会实践内容也存在局限性,真正实质性的内容不多,甚至名实不符,这就直接导致高校社会实践开展规模小、活动不多、质量不高等问题。三是社会实践脱离于社会生活实际。一方面,目前的高校社会实践多数仍在校内进行,与社会的互动联系不够密切,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差距,学生参与社会互动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在社会中的开拓也较困难,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与指导均不充足;再一方面,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太泛、层次不高、效率不高,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帮助,实际意义不明显。总体上来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社会实践”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师、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脱结,两者之间不存在关于学生实践工作的信息反馈、互动和交流,因此,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社会实践”课互动教学的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历来重视社会实践课程。学校每年安排寒暑假及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实践和调研的范围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包含诸如“烈士寻亲”、“红色寻访”、“衣援西部”,“公德长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学们在客观分析得到的具体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优秀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仅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撰写的部分实践报告提交给了相应的部门,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我们“社会实践”课积极开展互动教学,这种互动既包括在纵向上的实践前、实践中和实践完成后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以及教师与社会的互动还,还包括横向中的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的师师互动,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互动。其互动教学的特色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学生专业,通过互动调查,规划设计社会实践内容。社会实践是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 我们在社会实践内容的规划上,通过课前的互动调查和“社会实践”课上的互动沟通,从不同专业实际出发, 结合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特点, 分层次确定实践内容, 使实践内容成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推动力。在“社会实践”4个课题的理论讲授中,我们将所有的社会实践主题分为经济建设调查、政治建设调查、文化建设调查、社会建设调查和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申报自己团队感兴趣的选题,例如经济学院学生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高技术之路”、“太原、武汉实地调查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之路”和“北京、郑州、濮阳、济南、莱芜五地内陆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势劣势条件及支持性政策分析”的社会实践选题,法学院学生关于“江苏省淮安市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关于“江苏南通供电公司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关注西部开发——西电东送重点项目:广西龙滩水电站及其库区调查”的选题,均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



() 改革社会实践组织运作形式,建议基于项目模式的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指导的互动实践指导团队。为了创新与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借鉴和运用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方法, 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的运作。“社会实践”理论课讲授完成后,开始项目申报立项工作。一部分选题由思政课教师提供选择,跟专业课结合较为紧密的选题,一般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课题指南。学生515 人自愿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在提供的课题指南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 然后由该项目的负责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工作。期社会实践开展项目化运作, 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融入课题的项目化互动运作中, 使专业课教学与学生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专业教师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 也有利于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支持, 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 极大地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学生在完成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后, 根据该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团队成员分工, 团队成员一般主要利用暑期开展项目的实施工作。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实践”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始终负责团队实践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与疑惑。



()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的互动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暑期社会实践互动考评机制是有效评价实践效果, 提升实践功能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建立了纵向+ 横向交流评比推荐的考评机制。纵向评比是指由指导教师带领其指导的同类项目团队开展互动交流评比, 由于学生暑期实践的项目是专业教师提供的课题, 因此使得评比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保障, 评价尺度也较统一。然后由指导教师按所带团队数量的30%推荐优秀团队;横向评比是指由各指导教师推荐的优秀团队开展院级互动交流评比, 邀请各指导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出院级优秀团队。最后将院级优秀团队推荐参加校级优秀团队评选。另外学校还将每年评选出的优秀团队实践报告编印成册,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同时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表彰。由于一般的社会实践理论课程均在大一下学期讲授,大一暑期开展实践工作,大二上学期开展评比工作,因此,“社会实践”课程还具有不同课程之间的联动特征。“社会实践”理论课4个课时负责社会实践的如何开展的讲解以及选题的确定,时期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工作,到了大二上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邀请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开展学生主讲式互动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





三、“社会实践”课互动教学的完善



在我们目前“社会实践”课程的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都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现,但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教师与社会如何互动,仍然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要加强学生、教师与社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互动,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充分的保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和提高本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达到解决困难、增加效益的目的。此外,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减小社会实践人员在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但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运作不规范、不稳定, 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 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因此,如何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实习基地与指导教师的互动联系和沟通,既让学校和学生更了解社会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