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能力与竞赛水平,深化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4月28日和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三期名师集体备课会暨教学心得与比赛经验分享会”系列活动在东七楼2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分别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吉胜、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邢鹏飞莅临交流。
4月28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吉胜就个人教学心得和参赛经验进行了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学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杨成林和我院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熊文娴主持。
陈吉胜从个人求学经历和参赛经历谈起,并以“畏、尝、磨、和”四字概括自己的参赛历程。他坦言初期对高强度赛制存在畏惧心理,但在学院支持下开启“尝试”之路后,通过反复“磨”课提升教学能力,最终以“平和”心态面对结果。他还特别强调“教学需回归教材本质”,建议教师在熟读教材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需求。针对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陈吉胜结合个人参赛经验进行了深度解析,他从命题出发,分析了赛事采用的“随机抽题+现场授课”的复合模式,指出教师既需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灵活的教学转化能力。
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教学科研融合、跨学科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教师们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难题、“课程理论性与思政性统一”方式、“教学知识盲区”的困惑以及跨学科阅读方法等进行提问交流,与会教师不仅对教学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从陈吉胜的解答中汲取了创新教学的灵感。
交流环节结束后,熊文娴点评指出,陈吉胜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三个坚持”——坚持抓住政策机遇、坚持日常积累、坚持突破创新。她以自身经历分享感悟:当课堂遇冷时,正是教学反思的契机;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恰是自我和解的良机。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分享会为破解教学难题、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最后,王学东在总结中特别肯定了陈吉胜“从教学中发现科研命题”的实践路径,认为这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长范式,并提出“三维发展观”:一是破除教学与科研的对立思维,倡导“教学出成绩、科研出成果”的共生模式;二是以赛促教,通过竞赛反哺日常教学质量提升;三是鼓励青年教师突破舒适区,在“教学-科研-实践”循环中实现自我成长。
4月30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邢鹏飞围绕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及日常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学东、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梁浩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中心主任尹旦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闫帅及我院部分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沈昊驹主持。
邢鹏飞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竞赛经历为切入点,从参赛过程、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三大维度展开深度分享。首先,他用数据呈现赛事竞争态势,围绕备赛阶段的材料打磨、教学设计、现场应对及细节把控进行了详细的干货分享,并鼓励在场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要鼓足干劲、精益求精。教学实施上,邢鹏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分享了如何有效构建逻辑框架并在教学实施中借多样化教学激发兴趣,还讲解了教具运用、板书优化、新技术手段对于提升课堂互动、提升比赛竞争力的作用。在教学反思层面,他从理念、方法、过程入手,给出撰写教学反思的思路模板。最后他表示,我院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提供的资源平台,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在比赛中磨练心态。
交流环节,青年教师们围绕“如何选好竞赛切入点”“导论如何讲出色”“课程打磨的必要性”“竞赛团队人员选择”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探讨。邢鹏飞结合丰富经验与实践案例,对相关问题逐一解答,从竞赛选题的时政热点分析,到导论课程的情境化教学设计,再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的组建策略,讲解深入浅出、干货满满。
本期名师集体备课会暨教学心得与比赛经验分享会在热烈氛围中落下帷幕。两位名师的倾囊相授,不仅为教师们拨开了备赛迷雾,更以生动实践诠释了“教学相长”的深层逻辑,助力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学术创新引领者”进阶。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锚定教师发展需求,通过组建课程攻坚团队、搭建案例共享平台、推行跨学科导师制等创新举措,构建教学能力提升长效机制,持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推动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高度。
通讯员:曾雨涵 王静雯